散文

漫谈画意摄影

2016年12月1日

 

 

摄影是所有艺术形式里最年轻的一位,如果不算暗箱,从第一张照片到现在,两百年还不到。而画意摄影是在摄影技术较为成熟之后才出现的一种“锦上添花”的风格。

画意摄影的起源挺有趣。刚开始有相机的时候,摄影师非常牛,比画家地位高得多,因为摄影师比画家少得多,不像现在是个人就会照相。然后,大约在1888年左右,柯达推出了给业余者用的“傻瓜”相机,使得摄影不再那么神秘。那时的一些摄影大佬们发现自己的“神圣地位”受到了动摇,开始用暗室处理等方法使自己的东西更有艺术性,换句话说,更像画,让普通大众做不到,从而维持他们的地位,所以就有了最开始的画意摄影运动。我以前介绍过的50摄影大师中的 Alfred Stieglitz 和 Edward Steichen 就是早期画意摄影的代表人物。这些人大都是美术出身,摄影也受当时印象派绘画的影响非常大。

 

(1) Winter, Fifth Avenue, New York,1893. Alfred Stieglitz (1864-1946)

 

(2) The Pond (Moonlight) 1904. Edward Steichen (1879-1973)

 

从1920年之后,画意摄影逐渐衰落,不再是主流,但也从来没有退出舞台,绘画对摄影的影响也一直存在至今。实际上绘画和摄影的影响也是相互的。绘画中的超写实主义就是摄影影响下的产物。大幅超写实主义的绘画比照片还像照片,细节惊人,远超大幅照片的分辨率。冷军是当前中国最有名的超写实主义画家,可能大家都听说过,实际上来我们摄坛玩过的住休斯顿的张歌(真名张要武),也是个出色的超写实主义画家,以至他的作品在摄坛引起了误会。看清楚,图(3) 是他画的油画,不是摄影。

 

(3) 静物 (油画),张要武

 

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风格差别非常大,所以画意摄影到中国后的中国画意摄影也很具中国特色。这方面最有名的前辈就是郎静山,陈复礼和简庆福。他们三人的风格接近,都是追求中国的水墨画意,采用中国画的构图,利用后期制作,形成类似水墨的浓淡渲染效果。其中郎的成就最高,地位也最牛,绘画大家张大千是他很多作品里的模特。简的作品里也有张大千题款。当时的制作全是暗房操作,需要高端技术和复杂的程序。那时中国能用照相机的人已经很少了,能有资源制作这样复杂的暗房后期处理的人更是寥寥无几,所以这样的作品一出来,自然带来震撼,好奇和敬佩。

 

(4) 芦岸归舟 (1955),郎静山(1892-1995)

 

(5) 望夫山下 (1957),陈复礼(1916-?)

 

(6) 黄山云(1951),简庆福(1921-?)

 

当今国外的画意摄影,很多都是仿油画效果,记得有人拍过模仿世界名画系列,挺有趣,但玩玩可以,无人成为顶级主流认可的摄影师。另外数码时代因为 Photoshop 后期的能量和作为无限膨胀,使得当年复杂的暗房技术变成几下鼠标点击,人人都会几下后期处理,“理工男们”学习那点 PS 技术更是小菜一碟,然后漫天滥用,从而使人们对过度后期制作产生了一种反感。在中国,主流的摄影师们可能偶尔拍个画意张家界黄山桂林山水什么的,很少有人把画意摄影当成主业,所以网上充斥着大量的粗制滥做的,所谓画意摄影的东西。

中国画有两大类,水墨写意和工笔。而中国的画意摄影,大都是追求水墨的意境。只是头几年出了个孙郡,用带有古典工笔的意境拍摄著名电影明星,造成了很大的轰动。尽管俺也姓孙,但俺不认识孙郡,只知道他是学画出身。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形成今天独特的风格的,我猜也可能和俺一样,是从郎世宁绘画中得到了灵感。传统的中国工笔画不讲透视,只讲线条笔画和色彩,画出来的东西都是平面的,尤其是人,都不是很像。而郎世宁是画油画的,来到清朝宫廷,入乡随俗,给皇帝皇后画像的时候,也学中国的工笔,但依然保留着西方绘画的三维透视,这种不经意的土洋结合,反而使其作品有着独特的感染力。回到摄影,没有什么比摄影更真实地记录着立体透视,如采用国画的构图,再利用后期制作出工笔线条效果,是否也会有和郎世宁绘画类似的感染力呢?

请比较郎世宁的人物画 (7) 和孙郡的摄影 (8),再比较郎世宁的花鸟画 (9) 和俺的摄影 (10)。

 

(7)乾隆皇帝大阅图(局部),郎世宁(1688-1766)

 

(8)范冰冰(局部),孙郡摄影

 

(9)工笔花鸟,郎世宁(1688-1766)

 

(10) 蓝花双鸟图,孙宇明摄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