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

中国的教育也在赶英超美

2015年4月8日

 

 

 

 

今天收到俺哥的微信短信,告诉俺,他的儿子,俺孙家下一代的"掌门人"已经拿到了北京大学金融系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。我当然为他高兴,同时也为中国的教育体系的进步感到高兴。

 

四年前俺侄子考大学的时候,虽然也要交教师推荐信和提供课外活动资料等等,但除了高考的一项硬指标外,其它的很容易作弊,每个人都能找到老师写好话,学校也无法核实你的弹琴画画的水平到底有多高,所以大学录取绝大部分还是依赖高考成绩。俺侄子是个全面发展的孩子,在中学的时候就当学生头,组织活动,演讲能力都很强,但不喜欢死读书,也从来不去参加什么数学物理补习班,所以当年考北大本科的时候就落选了。他虽然失望,但并没有改变,在大学的时候仍然当学生会领导,参加全国性的学生辩论活动,没有死啃书本。今年初又报考北大金融系的研究生。

 

据俺哥讲,北大金融专业是全国最热门之一。首先要参加统一考试,然后根据统考的成绩,选出比招生人数多大约多一倍的人,再进行第二轮考试。第二轮考试到北大现场,当着北大金融系老师(panel)进行,题是现场抽出来的,每个人不一定一样。这样,不单单是考你的答案,而且你的言谈举止,表达能力,以及很多很多其它说不清楚的隐性能力都会展示在老师们的面前,每个老师进行打分,然后第二轮的考试成绩乘上权数,和第一轮统考的成绩乘上权数加起来,成为总成绩,然后进行排名,择优录取。

 

俺侄子的第一轮考试明显已经落到后面,因为很多清华北大理工科学生参加考试,数学一项就差了不少分。但是第二轮的考试把他的优势显示出来了。所以说,如果还是像我们那个年代,他肯定又落榜无疑。

 

中国教育制度一直被大家诟病,太依赖考试似乎是最大的缺陷。实际上俺觉得考试本身并没有错,只是过去的中国考试制度有缺陷,考什么应该是关键,考什么应该根据招什么有不同的侧重点。

 

当年吴晗考清华,文史一百分数学零分,清华落选。第二年他继续考转学,因为学文科的话转学可以不考数学,所以清华才没有漏掉这个值得骄傲的人才。当然,吴晗的数学零分,决定他不可能成为杨振宁。

 

追溯到过去的科举制度,当然很多人骂,但我觉得也不是一无是处。因为考生现场写的那篇文章,不仅仅是文采,书法,其中还有治国之道,做为招收政府官员,不失为一种好渠道;但如果是招收技术人员,仅仅靠写篇文章无疑是一个 bad idea。而我经历过的考试制度,走到了另个极端。如果是招收科技人才,那样的考试还有一定的优势,但招收文科的人才,很多人的能力根本无法从考的那几门语文政治中反映出来。

 

美国的高考制度和中国比,考试成绩占的比重明显低多了,学生的综合能力很被重视。我听说一些老中准备告哈佛大学种族歧视,因为老中的成绩比其它族裔好但被拒。我怀疑这个官司会赢,因为人家并不只看成绩,成绩可以量化可以比,而其它的"软功夫"根本无法量化,你怎么能证明你老中比人家强?从另个角度来看,哈佛之所以这么受人尊敬和欢迎,正是由于它这样选学生的制度,几百年来从哈佛培养的学生来看,已经证明了哈佛的制度是对的。如果老中告哈佛告赢了,哈佛不得不按SAT,GPA录取,结果估计80%学生都是老中老印,那样的话,不用100年,10年之后连老中估计也不想考哈佛了。

 

不管怎么样,高兴的是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在腾飞,教育上也在进步,而教育是治国之本。

 

 

 

1997 年我为侄子照的照片